防霾品市场须除“霾”-荣尚热能

发布时间:2018-02-07 16:00:00 信息来源:本站 33
●防止不良商家借雾霾发“昧心财”,既要尽快出台行业标准,提高市场准入门槛,加大监管力度,消除市场乱象;也要鼓励、引导创业创新者紧跟消费新需求,为百姓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 12月14日,一股冷空气吹走了持续多日的雾霾,华北天空再现晴朗,人们终于可以放心地大口呼吸新鲜空气了。雾霾散去,防霾用品市场却依旧火热,我的一位朋友这几天一直在刷屏电商,她想买的某款空气净化器,已经在网上卖断货了。 我国中东部地区多次出现大范围雾霾,口罩、空气净化器等防霾产品成为不少民众日常生活的必需品,一些店铺的口罩甚至出现脱销,北京、上海等地的空气净化器销量也陡然激增。一些商家反映,木耳、百合这些有润肺功能的食材,销量也较前些年有很大增幅。难怪微信朋友圈一句戏言“谁能想到做口罩的也有发财这一天”,引起不少人的共鸣。 “防霾消费”升温,却有商家动起了歪脑筋。在商场、超市乃至便利店,具有防霾功能的商品一下子多了起来,有宣称“可修复被PM2.5损坏的皮肤细胞”的化妆品,有声称可清肺、排毒、防PM2.5的保健品。网上各路“防霾神器”就更多了,如防霾3D口罩,防霾眼镜、帽子、户外用品,等等。 这些所谓的“防霾神器”真的有效吗?雾霾的主要成分是直径小于或等于2.5微米的颗粒物,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/20,一般的防护用品很难抵挡。医学研究早已表明,PM2.5对人体呼吸系统的侵蚀往往是不可逆的,传统上能够清肺、排毒的保健品,也无法真正将其清除。整体上看,眼下市面上的“防霾神器”起不到防霾的效果,卖的大多是噱头。 不具有防霾功能的产品,为何能够借霾生财、大行其道?一方面是消费者防护意识提高了,面对重霾,对商家的宣传“宁可信其有”;另一个原因是大量防霾产品诞生之际,相关技术标准和监管措施未能有效跟进,让奸商乘机钻空子大捞一票。 拿口罩来说,《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》今年6月份已经发布,但哪些材质、型号的口罩能防霾?哪些品牌的口罩防霾效果较好?哪些企业是夸大其辞?相关部门和行业组织既无广泛宣传,也没有开展市场监管,消费者只能跟着感觉走。日前,媒体报道上海一次查获了十几万只假“防霾口罩”,检测显示,这些口罩不仅起不到防霾效果,还会危害人的健康。这种状况真令人担忧:目前有多少人,在遭受着天气雾霾和市场阴霾的双重侵害呢? 驱散防霾用品市场的“阴霾”,要出台防霾产品标准,提高市场准入门槛,同时加大监管力度。新修订的《空气净化器国家标准》今年9月份已经发布,制定标准是一个好的开端,之后还需要职能部门严格执法,督促企业提高质量意识,使产品的防霾功能达标,让老百姓花钱物有所值。此外,还要通过打击虚假宣传和假冒伪劣产品,让那些做虚假宣传欺诈消费者的商家吃不了兜着走,以整顿市场秩序,维护好广大消费者的权益。 应该看到,“防霾消费”虽说透着无奈,但其中也蕴藏着市场机遇。短时间内消除雾霾并不现实,还得在提高防护效果上想办法,这有赖于新技术、新材料、新工艺不断涌现以及医学不断进步。国家需要出台相关政策,鼓励引导创业创新者紧跟消费新需求,增加投入、加快研发、增加供给,在为百姓提供更好防霾产品的同时,也能积累技术和经验,做国际防霾产业的领军者。说白了,霾之苦咱们不能白受,得留下点硬本事。 更进一步,“防霾消费热”也折射出,在生活水平提高后,人们对健康消费越来越重视。眼下,除了新鲜的空气,清洁的水、放心的食物、没有化学残留的衣着和居家用品……这些与人们健康息息相关的商品,只要效果实实在在,都备受消费者青睐甚至供不应求。在居民消费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,健康等产业有许多市场空白亟待填补,其前景犹如雾霾散尽的碧空,引起人们的美好遐想。

相关新闻

  • 苏州市吴中区

  • 0512-66294806

  • ivyhuang@rep88.cn

免费环保试样客户解决方案

优势一试便知

官方服务热线

189-154-18820(黄经理)

公司地址

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东山大道4088号

公司邮箱

ivyhuang@rep88.cn

产品
案例
电话